升學教育新聞區


108課綱高一新生,選修課占總學分1/3,怎麼選才對?

2019-06-03


國中會考後,家長和準高一生必須了解各校校訂課程開課特色與方向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校。圖為525日新北市高中職學校新課綱課程博覽會現場。照片:林后駿攝

108學年度入學的高一新生,畢業總學分至少150學分,其中至少30學分是選修課。必修課分為部定必修和校訂必修,各校選修課不盡相同。高中生3年內該如何安排選課,才能畢業並且為升大學做準備?這一連串的新課題,考驗的是學生對自己能力與未來發展的掌握度。

108課綱今年8月正式上路,全國高中即將面臨一場重大變革。這改變因為涉及升大學路徑,許多學生家長焦慮不安,為此教育部委託台北市建國中學,編寫「課程輔導手冊」的學生版,將原本生硬的課程計畫,用說故事的方式轉化成活潑的內容,介紹給學生和家長。

「新課綱一個很重要改變是,必修課減少,選修課變多;當你的選修課變多,選擇就出來了,」建中教務主任蔡哲銘說。建中很早就發展出特色課程選修,並進行全校大跑班,實際運作多年來發現,常常有學生選錯課,只看了課程名稱和大綱後,有點像是「盲選」的感覺,上了一堂才發現「那不是我想要的」,只好再辦加退選,但此時已選不到熱門課,重選一次也造成行政作業上的困擾。

為了一次說清楚講明白,建中帶頭編寫課程手冊,讓本屆起的每一年,高一新生都能完整看到未來3年的課程,因此成為全國高中的示範版本。「我們體認到愈早了解自己興趣的學生,愈能在新的考招制度下獲得優勢」,建中教務主任蔡哲銘精準形容。他舉例,以前高中沒有選課,但新制下有學習歷程檔案,大學教授審查申請入學資料時,「當然會想看高中生的修課紀錄,是否與系所的方向一致,才能相信學生是真的對這個科系有興趣」,在這樣改變下,高中生需要更早、更多時間試探自己。

108課綱高中選課,4個必知改變

《親子天下》實地訪查多所高中,大多數都有著手在編寫課程輔導手冊,不過進度不一,教育部要求各校在6月底前完成並上傳,大多數高中目前就趕著完成各校專屬的課程輔導手冊,在7/12第一批免試入學生報到當天,提供課程地圖、學生圖像、選課諮詢、學習歷程等資訊。

但實際情形是,也有不少高中表示來不及,只能趕在最晚8月底新生始業輔導時,向所有新生及家長,介紹選課手冊的內容。

綜觀目前已定案的高中選課手冊版本,必然會提到的有這4大改變:

1.整體改變:

新課綱下,高中生總學分最多可以修180 學分,畢業最低學分數為150 學分。其中部定必修及校訂必修至少需 120 學分,選修課至少需修習 30 學分且成績及格,才能取得畢業證書。

必修和選修如何配置?各校也不盡相同,例如有些將「校訂必修」放在高一,但也有些放在高二;有些將加深加廣選修課集中排在高二,有些則排在高三,108之後各校的課表,差異會變很大。

2.高一主要的改變:

高一修課以「部定必修」為主,課表接近父母以前念高中的樣子,包含國文、英文、數學等學科。改變是108課綱開始加入各校所開「多元選修課」,每門課占2學分居多,例如第二外語、通識應用、跨領域專題之類。另外每週3堂「彈性課程」,用意是給學生留白、自主學習、生涯探索用,沒有學分。

108課綱依據教育部規定,校訂必修課程須占4~8學分,校訂必修指的是各校的校本特色課程,以跨領域統整知識為主。例如新北市中和高中,根據學校所處地區的在地特色,和校內已擁有的資源,排出了兩門共同必修的校訂課程:「擺接風華模組」來自於中和高中所在的擺接平原,透過與文史相關的課程,培養學生的鄉土認同與人文情懷;「創客模組課程」的發想,是校內已建置一座數位創客中心,希望透過數理、科技、藝術等跨領域教師的結合,並引進大同大學師資,提供學生從創意到設計、製造完成的實用課程。

在中和高中的課程輔導手冊裡,也具體列出每一學期18週的課程計畫,及它所對應的大學科系學群,讓學生在選擇時有更清楚的依據。

建中則將校訂必修課程定位為「學習必要的工具」,只訂在4學分的最低下限,將較多學分、課程種類放在多元選修,鼓勵學生從不同課程中找到適性發展方向。「高一就先開2學分選修課,目的在讓學生提前探索自己的興趣、專長。可能你對物理有興趣,就先修一堂機器人課程;你喜歡文學,就先修一堂文學賞析。學校盡量開出多元化課程,讓各種領域有興趣專長的學生都選得到」,蔡哲銘說。

另外,新課綱新設的「彈性學習課程」,每週也會有3堂課可使用,不算學分、沒有評量,依教育部規定,它有4種可行的安排:

・自主學習。但不能選擇「在教室睡覺」,也不能「臨時起意」說要去圖書館自主學習。

・增廣或補強。但不能挪用來上正式課程,例如不可以由老師統一上課本進度課程,但可以使用均一等教育平台,來做個別化學習。

・校內特色活動。合唱比賽、橄欖球比賽等各校特色型競賽活動,練習與比賽時間平均會用掉1/3個學期。

・選手培訓。不論是奧林匹亞數學競賽,還是科展參賽師生,都可以使用這個時段。

https://cp.cw1.tw/files/md5/62/c0/62c00c625021bc9aeaefd4f35c04d9fc-347836.jpg

新北市今年首度舉辦的高中職新課綱博覽會上,讓家長、孩子一起體驗未來學校的特色課程。林后駿攝

9月起,所有高一新生都要在入學一個月內,提交自己的「自主學習計畫書」。校內將新設一種職位叫「自主學習指導老師」,審查學生的計畫書,如果無法通過,會協助重新修正,直到所有人都有一份自己專屬的計畫書。

彈性自主學習就是給你機會,安排自己的學習。

「自主學習計畫只是一個過程,目的在培養高中生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」,建中課程諮詢教師沈容伊這麼說。建中輔導團隊也發現,大學教授普遍認為「要是學生能展現自主學習能力,就是我們最想要的學生」,這是彈性自主學習雖沒有學分,卻如此重要的原因。

對於自主學習要如何安排還沒有想法、不知道上哪裡找資源的學生,建中和鄰近高中聯合提供了「微課程」讓學生選擇,「如果還沒想到自主學習要修什麼的人,建議去上學校排好的微課程,」蔡哲銘說。微課程是什麼概念? 蔡哲銘解釋,它算是一種體驗型學習,部分課程不用花到18週時間,可以6週為一期。像建中已與台大等多所大學合作,開出10門微課程,也和北一女、師大附中、成功高中、中山女高共5所鄰近高中,合開跨校選修,未來在建中校園內,可能會看到穿著不同制服、來自各校選修微課程課的學生。微課程有助於學生自我探索、學習,若修課有不錯的成果,也可以上傳學習歷程資料庫,申請大學時供校系參考。

3.高二主要的改變:

新課綱規定3年內要修完52~58學分的選修課,選修課基本上分兩種,一種是部定加深加廣的選修課,所學內容與學科相關,也就是111學年度起的分科測驗(等同於現行的指定科目考試)範圍;另一種為校訂多元選修課,由各高中依照學校特色,各自發展相關課程。

占這麼高比重的加深加廣學分,由各校教師討論後決定配置原則。以建中為例,所有的加深加廣課程分4群,這是根據往年畢業生較多就讀的科系來分。表示高二起,學生每學期要能在選課前檢視,自己的選修和必修學分已達多少、3年內能否修完等等。

由於部定必修學分數大幅減少,選修課變得非常多,學生從高二起,一定要弄清楚自己興趣和方向是什麼,接下來才能更有效的選修加深加廣選修課。例如,自然領域的加深加廣選修包括力學、光學、電磁學等;社會領域的包括族群性別與國家歷史、民主政治與法律;藝術領域有多媒體音樂等等。

108課綱實施之前,學生選修彈性、可自我探索的空間較小,但新制中,這部分變得很重要。不過家長和學生也不必太擔心「如果選錯了,會不會浪費學分,甚至畢不了業」。在新制中,「高中修滿為180學分、至少取得150學分可畢業」,意味著容許有30學分的試探空間,對未來的高中生來說,修了課才發現不合適、這些學分的「浪費」,也是探索過程中的必然。

4.高三主要的改變:

未來的高三生不再只是埋首於課本和考卷堆中,整天與模擬考奮戰。因為大多數高中認為,高三學生在思想上較成熟,也經過了高一、高二的試探過程,是最適合產出精采的學習歷程階段,只是過往的考試制度下,高三生忙於準備大考,不大可能有完成作品的機會,但現在都得重新思考。

一位高中老師打趣的說,「想像一下大學教授面試時,問你高中做了些什麼?如果你說做過文法測驗100篇,這會一點意義都沒有;反而該強調的是,你參加過哪些活動、課程,得到哪些收穫與成果,會更有競爭力。」因此高三不但是加深加廣的重頭戲,也會是個人學習歷程的總體檢。

由於學測考的主要是部訂必修內容,大多數都在高二上完了,志在申請入學的考生,要做的是確實掌握高中前兩年的學習重點,並搭配一份充實的學習歷程檔案(請見:學習歷程資料庫108學年上路 修課紀錄、多元表現這樣傳)。如果要考分科測驗(等同於現行的指考),考題取向以加深加廣內容為主,老師也會在課堂上同步做複習與加強,無形中也為大考作了準備。

升學王帶你贏戰108課綱:https://bit.ly/2wfKWEQ

資料來源:https://pse.is/GB5D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