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」(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,PISA),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委託的跨國調查計畫。2000年起,定期對15歲學生的數學、科學及閱讀素養進行國際比較研究。
PISA每3年抽測1次,台灣2006年第一次參加。2015年,在72個國家或經濟體當中,台灣數學維持第4,科學大幅進步9名至第4名,但閱讀素養卻大退15名至23名,輸給日、韓、星、港等鄰近地區。有學者推測因PISA全面採電腦化測驗,台灣學生對數位閱讀多只停留在回訊息、按讚等,不習慣在電腦看完長文、並統整解釋及批判。
PISA閱讀取材、題型很多元,以OECD公布的樣本題,包括霸凌、刷牙、運動鞋、流行感冒、勞動人口、犯罪鑑識、行動電話安全性、捐血公告、如何填新相機保證書等跨領域及生活情境,且很多圖表解讀及問答題,與傳統國文考題差很多。
前年12年國教上路,基北區特招國文考試原想採類PISA考題,但因國中老師及家長強烈反彈,認為會增加學生壓力、助長補習風氣,最後取消。相較之下,大考國文卻逐漸「PISA化」。
107年學測作文改成獨立施測的「國語文寫作能測驗」,命題注重人文與自然、理性與感性、原理與實用、傳統與現代的結合,力求貼近生活經驗、切合社會脈動、強化分析理解;選擇題取材也很多元,大考中心公布的例題之一以蜜蜂採蜜、大量消失為主題,PISA樣本題也有蜜蜂的題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