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規畫試辦「第三學期」,引發爭議與誤解,教育部長吳思華昨宣布,改名為「推動夏日樂學試辦計畫」,不強迫師生參加,並強調「創新實驗、整合學習」,為期2到4周的課程,至少一半是實作及活動,且可引進校外專家學者及志工。預計明年暑假補助全國100所國中小試辦。
吳思華指出,夏日樂學計畫以「暑期增能、做中學習」為宗旨,課程最多80小時。計畫分兩種,第一種以學習本土語文為主,各校都可申請,其中本土語文相關課程至少占一半,應結合先民智慧、傳統技藝等本土文化。
第二種是整合式的學習方案,偏鄉地區學校優先申請,依學生需求設計在地化的活動,結合英、數、科學、閱讀、科技等主題,辦理暑期營隊或實驗式、非傳統式的補救教學。
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吳清山說,夏日樂學計畫第一年編列1000萬元預算,每校最多補助3班,每班補助8萬元,學生完全免費。
吳思華昨天下午參訪台東縣私立均一國中小,向台東地區的國中小校長說明夏日樂學計畫,不少與會校長異口同聲指出,雖然樂見教育部補助經費讓學校在暑假辦創新活潑的營隊,提升偏鄉生的競爭力,但也擔心若老師不願參與,根本辦不起來。
吳思華強調,夏日樂學以自願參加為前提,不強迫學生及老師參加,若老師不願來,絕不勉強,初期試辦學校「寧願少,但要辦得好」。
為避免師資不足,夏日樂學計畫師資不限本校教師,可校際交流,也可聘學者專家、海內外大專生等志工擔任老師;為避免增加學生負擔,活動式課程至少占一半,有別於一般暑期輔導課。
為逐步建立典範活動式課程,教育部也額外補助經費,鼓勵學校研發優良教材教案,推廣成功教學經驗。
吳思華說,他希望夏日樂學計畫課程草根、有在地特色,且能融入數位教學,讓課程更有趣;同時整合不同學科,達到共同合作學習的目的,讓夏日樂學計畫成為台灣創新教育的開始。
<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>